cover_image

健康教育 | 2名初中生相继离世,“夺命”流脑如何预防?





导致两名学生去世的

流脑怎么预防





近日,青海省两名学生因流脑不幸去世引起广泛关注,那么什么是流脑?我们该如何早期识别和预防呢?


图片


图片

什么是流脑?

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,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。临床上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,头痛、呕吐、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。其特点是起病急、病情重、变化多、传播快、流行广,来势凶猛,病死率高,危害性大。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,冬春季发病率高,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。

而夏季我们更要关注的是流行性乙型脑炎。


图片
图片

流脑是怎么传播的、有哪些表现?

流脑的带菌者和病人是主要传染源。从病人的潜伏期末到发病10天左右都具有传染性。病菌常因咳嗽、喷嚏、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,因病原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,所以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。理论上任何年龄均可发病,但以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,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。


  流脑的潜伏期为1~10日,平均2~3日。临床上分为4期,各期特点分别为:


(1)前驱期: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期 约为1~2天,可有低热、咽痛、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。多数病人可无此期表现。


(2)败血症期 :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、高热、伴头痛、肌肉酸痛、食欲减退及精神萎缩等症状。婴幼儿可表现为哭闹不安、拒抱、惊厥等。少数病人有关节痛、脾肿大。可有特征性瘀点或瘀斑出现,多数患者12~24小时发展致脑膜炎期。


(3)脑膜炎期:症状常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。在前驱期症状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、频繁呕吐、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,血压可升高而脉搏减慢,重者谵妄、神志障碍及抽搐。通常在2~5天后进入恢复期。


(4)恢复期:经积极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,皮肤淤点、淤斑消失,各种症状逐渐好转,神经系统检查正常。


图片
图片

怎么预防流脑?

(1)日常用品,如衣服、被褥等常晒太阳。因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、怕冷、厌氧的弱点,因此晒太阳可灭活细菌。同时居室要多通风,在流脑高发季节,室内还可用食醋、艾叶等熏蒸消毒,杀灭病菌。


(2)疫苗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好措施。特别是在流行期,与病人和病菌携带者密切接触的人员、前往流行地的游客均应接种疫苗。同时要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。规律作息,保证睡眠,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,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。


(3)控制传染源,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诊断、早隔离、早就近住院医治病人和带菌者。  


(4)高发年龄阶段的人员尽量少去或不去密闭的公共场所。同时根据天气变化,随时增减衣服。


(5)一旦发生流脑流行,不建议大型集会、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。学校和幼儿园可酌情暂时停课与暂停收托儿童,并对学生和儿童应急接种疫苗。


特别要提醒,流脑凶险,病人均要及时住院治疗。在流脑流行季节,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、乏力、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,应提高警惕,及时排查。如果病人出现高烧不退、剧烈头痛、喷射呕吐等,应立即送医院住院,确诊者应隔离。被病菌污染的环境、用品等要严格消毒,以防扩散。


图片

监制:王为民
总编:孙   庆
审核:曾   梦
供稿:感染性疾病中心
编辑:辛芝茜


图片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徐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订阅号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