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4年2月共报告百日咳17105例,比2023年12月多了7979例,是去年同期的32倍,面对“来势汹汹”的百日咳,我们需要了解哪些问题呢?
一、什么是百日咳?
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这种细菌呈细小杆状,在有氧环境下生存,最适生长温度为35-37℃。百日咳不是新出现的疾病,我国在元、明时代就有所认识,称其为“鹭鸶吼”。也曾是全球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百日咳没有明显流行季节,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。
二、百日咳的传染源是什么,怎么传染的?
百日咳患者、隐性感染者以及带菌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。从潜伏期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,尤以潜伏期末到卡他期2-3周内传染性最强。主要由呼吸道飞沫传播,间接传染的可能性小。咳嗽、说话、打喷嚏时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,可造成传播,故家庭内或聚集场所传播较为多见。
三、百日咳有什么表现?
百日咳潜伏期2-21天,平均7-10天,“无热咳嗽”是典型症状,也就是说患者往往不发高烧,伴随阵发性、痉挛性咳嗽和鸡鸣样声,婴儿感染后症状多不典型。典型病例一般经过卡他期、痉咳期和恢复期,该病病程较长,可持续2至3个月,故称百日咳。由于痉咳频繁,可能会引起颜面水肿、呼吸困难、鼻出血、结膜下出血、皮肤瘀斑、尿失禁等症状。较小患儿还可能出现喂养困难、体重下降、窒息、抽搐、昏迷等。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,严重者可并发肺不张、肺气肿及皮下气肿和百日咳脑病等。
四、怎么确诊是百日咳?
依据百日咳的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判断,但确诊还是应该依据实验室检查,常用的有以下几种:
1.血常规检查是最简单、最普遍使用的,不能用于确诊,只能用于辅助诊断。可见白细胞总数增高、淋巴细胞增多为本病特点。
2.细菌学检查。常用鼻咽拭子培养法,培养越早阳性率越高,卡他期培养阳性率可达90%,发病第3-4周培养阳性率下降,仅50%左右。
3.血清学检查。主要是检测特异性IgM,可作早期诊断。双份血清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递增4倍可确诊。
4.分子生物学检查。检测鼻咽分泌物的百日咳杆菌核酸,敏感度、特异度均高,具有快速、敏感、特异的诊断价值。
此外,病情严重,怀疑或明确存在一种或多种并发症的患者,可能需进行X线、CT等检查,以明确肺、颅脑等部位有无病变,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。
五、百日咳怎么治疗
如果家人不幸患上百日咳,首先要正确对待不恐慌,至专科医院规范治疗,经过规范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。治疗一般包括两个方面: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。对症治疗主要是让孩子感觉更舒服,包括呼吸道隔离、保持空气新鲜避免诱发痉咳的因素;加强护理以预防并发症,注意营养;必要时给氧、止痉排痰等;另一方面是使用抗生素治疗消灭病原菌,早期使用,可降低传染性,减轻症状并缩短病程。
六、百日咳怎么预防?
百日咳的预防和其他传染病的预防原则是一样的,包括三方面,即控制传染源、切断传播途径、保护易感人群。控制传染源是指对于有疑似百日咳或经诊断为百日咳的人,需要隔离,期限是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5天,对于未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,隔离期为痉咳后21天。切断传播途径主要在个人,包括戴口罩、手卫生、注意咳嗽礼仪,室内自然通风和注意物表消毒。保护易感染群最有效的保护途径是接种疫苗,另外要均衡饮食、适当锻炼。
七、长时间咳嗽一定是百日咳吗?
虽然百日咳可以引起较长时间的咳嗽,但反过来,长时间咳嗽不一定就是百日咳,需要与百日咳综合征、痉挛性支气管炎、肺门结核等疾病相鉴别。百日咳综合征是指一组在临床上难以与百日咳相区别的症候群,又称类百日咳综合征。典型临床表现同样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、咳嗽终末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吼声、呕吐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。但本病最常见的为腺病毒、支原体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引起。痉挛性支气管炎是由过敏、感染等各种因素引起支气管炎性病变,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,可出现呼吸困难、阵发性咳嗽等症状。血液检查、细菌学检查等有助于鉴别。再一个就是肺门结核,也就是肺门淋巴结核,患者常有结核病史,若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、支气管等组织,可引起痉挛性咳嗽。根据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和肺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