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:乙肝的预防措施:
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,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(最好在出生后12 h)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(HBIG),剂量应≥100 IU,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(CHO)乙型肝炎疫苗,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,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。也可在出生后12 h内先注射1针HBIG,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,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,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。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,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。
对HBsAg阳性的孕妇,应避免羊膜腔穿刺,并缩短分娩时间,保证胎盘的完整性,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。
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,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,按照0、1、6个月程序,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,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。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,越早越好。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,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。
二、妊娠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及阻断:
如果女方是乙肝大三阳患者,只要其肝功能正常,是可以怀孕的。乙肝大三阳患者在孕期,一定要定期的检查,定期检测肝功能
1、应尽可能在妊娠前完成抗病毒治疗,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尽量在孕前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,以期在孕前6个月完成抗病毒治疗。
2、意外妊娠患者的抗病毒治疗:抗病毒治疗期间意外妊娠的患者,根据患者所应用的抗病毒药物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。干扰素(IFN)存在妊娠毒性,采用IFN抗病毒治疗期间意外妊娠的患者需终止妊娠。核苷(酸)类似物拉米夫定(LAM)、替比夫定(LDT)、替诺福韦(TDF)对于妊娠期患者的安全性良好。采用LAM、LDT、TDF抗病毒治疗期间意外妊娠的患者,可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的情况下,继续应用上述核苷(酸)类似物抗病毒治疗。采用阿德福韦酯(ADV)与恩替卡韦(ETV)抗病毒治疗的妊娠患者,可考虑换用拉米夫定、替比夫定、替诺福韦继续抗病毒治疗 。
3、妊娠期间肝炎发作患者的抗病毒治疗:谷丙转氨酶(ALT)轻度升高的妊娠患者可密切观察或暂给予保肝对症治疗,待分娩后再进行抗病毒治疗。肝脏病变较重的妊娠期患者,在与患者充分协商并签署知情同意后,可考虑应用抗病毒治疗,可应用拉米夫定、替比夫定、替诺福韦进行抗病毒治疗。
4、HBV感染的母婴传播阻断:妊娠患者血清HBVDNA载量是母婴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,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HBV母婴传播的发生率。基于现有证据,可于孕期(28~34)周开始对高病毒载量(HBVDNA>6log10拷贝/ml)采用LAM或LdT进行母婴传播阻断。妊娠结束后如患者仍处于免疫耐受期,可以于分娩后6个月停止抗病毒治疗。
三、丙肝妊娠患者母乳喂养:
应尽可能在妊娠前完成干扰素抗病毒治疗,即在孕前6个月完成抗病毒治疗,丙肝抗病毒治愈率较乙肝抗病毒治愈率高。丙肝抗体阳性且丙肝病毒(HCVRNA)有复制,即可以抗病毒治疗,抗病毒治疗完成后HCVRNA转阴,给于母乳喂养;如果仅丙肝抗体阳性,肝功能正常,丙肝病毒(HCVRNA)检测不出,亦可以给以母乳喂养。只要HCVRNA复制存在,应避免母乳喂养。
四、母乳喂养注意:
因母乳喂养有很多的好处;喂奶前应用肥皂流水洗净双手,以减少接触传播的机会;丙肝产妇和丙肝抗体阳性产妇的乳汁中存在丙肝病毒可能性小,可以给婴儿喂奶,但如果乳头有破溃出血,则应停止喂奶。需要指出的是,肝炎产妇的唾液中有肝炎病毒存在,故病毒阳性的母亲不可口对口给孩子喂食,并要注意消毒隔离。
如果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V DNA载量高,则不宜用母乳喂养;如果乳头有出血和溃疡,也不宜进行母乳喂养。溃疡处的血液或组织已经被乙肝病毒感染,容易通过小儿口腔损伤处进入其体内;哺乳前应对自己的双手消毒,尽量减少传染的几率。
徐州市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为徐州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。2014年获徐州市“人民满意医疗卫生服务窗口”荣誉;
刘绍龙,十病区(中西医结合肝病科)主任,主任中医师,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常务委员,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务委员,徐州医学院副教授,徐州市拔尖人才;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、教学及科研工作,擅长于中西医结合诊治各型病毒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脂肪肝等,对重型肝炎、肝硬化及其各种并发症治疗经验丰富。
联系电话:0516-83460320 、836630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