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护风采

中国医师节 | 医星闪耀—医者仁心,逆向而行

2024年8月19日,我们迎来第7个中国医师节,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:崇尚人文精神,彰显医者仁心。医者仁心,是医师们无悔的信仰;救死扶伤,是他们神圣的使命。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(徐州市第七人民医院)微信公众号推出【中国医师节】系列主题宣传,通过“星聚成光”“医星闪耀”“倾听医声”,感受医者的初心与感悟、担当与奉献。让我们慢慢阅读,感受医者的风采,并向他们真诚地道一声:医师节快乐!

在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(徐州市第七人民医院)结核中心,有一位备受患者赞誉的医生,她不仅医术高超,更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患者深厚的关爱赢得了人们的尊敬。

她就是结核二科主任、主任医师张海晴。

张海晴,女,徐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,江苏省“青年医学人才”、徐州市“拔尖人才”。现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临床学组委员、结脑专委会委员,中国防痨协会临床专业分会委员,江苏省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委员,江苏省防痨协会临床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,江苏省医师协会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,徐州市医学会结核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。

结核病是让人谈之色变的传染病,被称为“白色瘟疫”。作为一名结核医生,20多年来,张海晴天天与它打交道,不怕传染,不畏风险,逆向而行,为守护一方人民生命健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
每天早上到科室后,换上工作服,戴上防护帽以及N95口罩,无论天有多热,都要这样“全副武装”。虽已有防护,可病情变化往往瞬息万变,记得有一次,张海晴抢救痰堵患者,由于情况紧急,来不及戴手套,开放气道时痰液溅到手上,但她没有躲避,而是坚持抢救完患者。还有抢救咯血病人时血喷溅到身上,甚至与患者的各种传染性排泄物接触……这些已经构成了她工作的一部分,但张海晴从不畏危险、不怕脏苦,每次遇到传染性强、危险大的工作,她都是抢着去做。

曾有一名“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艾滋病”的患者需要进行腰椎穿刺术。两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,又是高危诊疗操作,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溅到身上。张海晴主动要求为患者进行穿刺,期间患者颅内压高,脑脊液溢出溅到她身上,可她丝毫没有分神,一直坚持到操作成功完成。

“这样的工作状态,你从没害怕过吗?”面对他人的询问,张海晴却总是说:“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,每当看到病人情况危急时,医生的本能反应是积极救治而不是害怕传染、逃避风险。”在她的办公室,墙上挂满了一层层的锦旗,那正是病人们发自内心的感激。

无论是刮风下雨,严寒酷暑,还是节假日休息时间,只要患者需要,张海晴随叫随到。她是一名优秀的医生,却不是一名合格的母亲、妻子和女儿。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没有陪伴家人的时间,甚至父亲病重住院和爱人住院手术,她仍坚持工作,一天未休息过。

2020年新冠疫情来临时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、临床科主任,张海晴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第一时间带领科室人员写下请战书,进入医院隔离病区工作。她说:“这个时刻,我们应冲到第一线。”疫情期间,张海晴先后5次进入隔离病区工作,每天持续工作12小时以上,穿着厚重密实的防护服穿梭在病房。张海晴视病人如亲人,认真细致地查看每一位患者,详细记录,掌握病情变化,及时上报市专家组,根据专家组意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并耐心细致地给予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,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。为了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,她少喝水,甚至不喝水,尽管如此,每次脱去隔离服时,衣服总是被汗水浸透。在患者治疗过程中,有一项是呼吸康复训练,张海晴发现部分患者对方案不能完全理解,她就把训练的内容打印出来,分发给每一位患者,详细地进行讲解。有些患者由于肺功能较差,不能积极配合康复训练,她就亲自带领患者练习,耐心沟通,手把手地教。患者目睹了她耐心细致的工作,特别感动,每一次见到她都会拉着她的手,不停地道谢,并叮嘱她注意休息、做好防护,多名患者出院时还特意要求和她合影留念。

没有惊天动地,没有豪言壮言,不求光芒万丈,只希望做一个温暖有光、不忘初心的医者。张海晴以精湛的医术、真诚的爱心和责任心赢得患者信任,在广大患者心中树立了医务工作者“厚德精医、仁爱奉献”的良好形象,以大医精诚、大爱无言,一心为群众、一心为病人的崇高精神,彰显了医务人员的珍贵品德。

病历
邮寄
微信
订阅
订阅号
微信
服务
服务号